投訴建議
企業登錄
王漢春副主任、杭海局長參加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并回答媒體提問
9月4日,我委王漢春副主任,委黨組成員、省能源局杭海局長參加省政府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圍繞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作了詳細解讀,王漢春副主任就我省在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方面將開展哪些重點工作,杭海局長就如何統籌做好保障電力供應和優化煤電發展工作,分別回答媒體提問。
以下為發布會實錄: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聯絡處處長):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發布會。
最近,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經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批準,今天召開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向大家解讀這一文件,并回答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政府王志忠副秘書長、省發展改革委王漢春副主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高清副主任、省環境保護廳陳志鵬副廳長、省能源局杭海局長。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聯絡處魏赟,受省政府徐瑩副秘書長委托,主持本場新聞發布會。
首先,請省政府王志忠副秘書長發布新聞。
王志忠(省政府副秘書長):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充分關注和熱情報道。當前,省委、省政府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全面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就作出部署,省各有關部門積極參與,起草制定我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方案。經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和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討論通過,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已經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面,我就《實施意見》以及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有關情況作簡要發布。
一、我省近年來生產力布局調整的“三大突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省也處于新一輪發展的重要關口。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轉型升級,可以概括為生產力布局調整“三大突破”:
一是重塑區域發展新格局。打破傳統的蘇南、蘇中、蘇北區域劃分,實施以揚子江城市群為引擎,以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支撐的“1+3”重點功能區戰略,更大范圍優化區域布局,深化區域產業協同、聯動和融通發展。形象地比喻,就是揚子江城市群成為江蘇高端產業發展的“金色名片”,江淮生態經濟區成為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地帶”,沿海經濟帶成為江蘇向海洋發展的“藍色板塊”,徐州成為淮海經濟區的“CBD”,共同支撐起江蘇發展的未來。
二是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江蘇是全國制造業第一大省,制造業規模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0%左右,制造業稅收收入占比提高至46%,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居全國第一。但江蘇制造業產業集聚度還不夠高、領軍企業不夠多、品牌影響力不夠強,“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比較明顯。為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推動我省制造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培育“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紡織、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核心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顯示”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總抓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貫通,打造若干“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建設制造強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們正在對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逐一制定方案,下一步逐一細化實施。
三是著力推動科技與產業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江蘇是科技大省,擁有167所大學,其中“雙一流”大學15所,僅次于北京,列全國第二;有75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研發人員80萬人,兩院院士達100人,各類人才近1100萬。但我省科技與產業“融合度”不夠,也就是科教資源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不夠高,存在“兩張皮”現象。如全省4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40%左右與省內產業發展沒有直接技術關聯;全國167個工學類一級重點學科中,我省僅17個,與江蘇制造業大省地位不相匹配。8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出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關于進一步支持企事業單位聚才用才強化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領的意見》《關于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加強科技孵化器、創客空間、示范基地、創業園區、創新型城市“五類”平臺建設,打造科技轉化平臺“升級版”,推動科技與產業結合,促進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我省《實施意見》堅持的工作要求
我省此次推動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重點是以“產業鏈條”調整布局,對工業企業的生產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優化產業區域空間組織和地理布局,推動全產業鏈深度協作,培育先進、綠色、安全、環保的產業集群。具體包括:
一是優化布局。在沿江地區嚴格限制并壓減化工鋼鐵產能,鼓勵在沿海具有環境容量、發展條件的地區建立高水平化工鋼鐵產業基地,推動產業定位更加清晰、區域分工更加合理,打造以“1+3”功能區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空間布局。
二是不搞“梯度轉移”。此次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和布局調整,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稟賦和比較優勢,統籌考慮江海河湖資源條件,沿江地區重點是調綠、調輕、調優、調高,沿海產業重點是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布局,實現合理分工、錯位發展。這種調整是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和區域發展實際的戰略調整,不是靜態調整,更不是簡單的“企業搬家”。
三是堅持全省“一盤棋”。《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沿海與沿江的安全環保標準,并且堅持全省“一個標準”。今后,無論是在產業布局調整過程中,還是項目落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全省所有地區實施安全環保“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不會出現沿江和沿海安全環保標準“雙軌制”。
從長遠看,產業布局調整能為區域、企業更好地騰出發展空間,打造更具優勢、更加集中的產業發展集群,更好地服務保障民生。江蘇是經濟大省,同時又是資源小省,全省土地開發強度已達到20.99%,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全省人均耕地只有0.86畝,遠低于全國1.51畝的人均水平。通過化工鋼鐵煤電行業的轉型升級、優化布局,既能夠以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能更好地釋放蘇南空間發展壓力,降低對長江母親河的環境污染風險,更好地造福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借此機會,我們吁請廣大化工鋼鐵煤電行業的企業家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胸懷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把握機遇。江蘇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工業經濟經歷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在全省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工業經濟歷來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是江蘇的“立身之本”。盡管目前產業需要轉型升級,但我省不少產業、產品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希望廣大企業家煥發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百折不撓的精氣神,放眼長遠,奮力闖出發展新天地。要放眼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在更廣闊的空間奮力開拓市場,把產品的品質提上去、品牌打出來。要持續創新,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推進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企業文化創新,在轉型升級中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實施意見》的起草過程
省委、省政府對制訂《實施意見》工作高度重視,今年以來,婁勤儉書記、吳政隆省長相繼召開一系列會議,作出安排部署,并分別帶隊對沿江產業開展調研,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
文件的起草過程:一是成立起草小組。由分管副省長牽頭,省發改委、經信委、環保廳、交通運輸廳、安監局等部門參與,多次會商討論,反復推敲研究,共同起草了《關于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討論稿)。二是多次征求意見。討論稿形成后立即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修改完善后,《實施意見》于5月28日省委常委會議、5月23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5月30日提交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討論,再次征求各地、各部門以及重點企業意見。三是認真吸收采納。反饋意見收齊后,起草組連續召開會議,對58條意見做了逐一梳理和研究,其中采納25條,未采納33條。期間,又根據分管副省長要求,吸收了省鋼鐵協會對規范鋼鐵行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四是組織專家論證。為確保文件中《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錄》符合實際、嚴密準確,6月23日,省主管部門赴部分重點企業進行調研和座談,6月30日,專題召開由高校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加的專家論證會,根據調研情況和專家意見再次作了修改完善。7月17日,省政府召開專題會就文件重點內容進行研究。
四、《實施意見》的主要內容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正確把握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大關系,緊扣“六個高質量”部署,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下大力氣抓好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著力優化空間布局,著力促進技術升級,著力提高產業集聚度,推行更嚴更高的技術、能耗、環保、安全等標準,在“破”和“立”上下功夫,鐵腕治污、優化生態,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和低端落后產能,嚴守紅線、補齊短板,積極擴大優質供給和新動能,統籌抓好規劃引領、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機制保障等,扎實推進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加強區域統籌,下大力氣整合分散產能,做大做強優質產能,綜合運用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行政許可和行政執法“組合拳”,進一步推動關停落后產能、取締違法違規產能和出清“僵尸企業”。到2020年,全省全面完成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今后3年關停環保不達標、安全隱患大的化工企業1000家,沿江危化品碼頭倉儲企業數量只減不增,化工生產企業和液體化工碼頭入園率達到50%,關停所有不達標的化工園區;壓減粗鋼產能,總量控制在1.15億噸以內,確保完成“十三五”期間國家下達我省的1750萬噸去產能任務;關停落后煤電機組200萬千瓦以上,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6年減少3200萬噸。
此外,還包括:多措并舉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到2020年,化工行業VOCs排放量總量與2015年相比下降40%,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總量下降20%,煤電、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30%、50%、50%。
(三)化工方面。一是高起點同步推進沿江地區戰略性轉型和沿海地區戰略性布局。堅持集約化、專業化、高端化,著力推動化工行業減總量、提質量、增品種、優結構。沿江地區重點實施壓減、轉移、改造、提升計劃,沿海地區重點實施先進、高端、綠色化工規范發展計劃,高標準引進“市場前景好、技術工藝水平較好、安全環保壓力較小”的產業項目。其中,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鼓勵距離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具備條件的化工企業搬離1公里范圍以外,或者搬離、進入合規園區。對距離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污水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污水處理設施尚未建設、配套不完善、運行不正常以及利用暗管偷排、滲井、滲坑等方式排放污水的化工企業,依法責令停產,限期搬離原址,進入合規園區,整頓改造后仍不能達到要求的,依法責令關閉。二是規范提升化工園區發展水平,對全省54家化工園區進行全面梳理,建立化工園區退出機制,堅決取消不達標化工園區。三是加快退出低效產能,嚴格開展全省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堅決淘汰相對落后和過剩產能。四是優化調整危化品碼頭布局,推動危化品碼頭入園進區,建立危化品碼頭與化工園區聯動發展機制,開展危化品碼頭整合工作,提高園區內危化品碼頭公共保障能力和規范管理水平。
(四)鋼鐵方面。一是加快構建沿江沿海協調發展新格局。結合全省“1+3”功能區發展定位,統籌謀劃、穩步實施鋼鐵行業布局戰略性調整,到2020年,初步形成沿江、沿海兩個鋼鐵產業集聚區,做精做優若干個精品型特鋼企業。二是大力推動分散弱小產能的整合。加快實施環太湖、沿運河等區域的相對落后冶煉產能退出和搬遷工作,花大力氣整合徐州市分散弱小冶煉產能,初步測算,可退出400萬噸左右鋼鐵產能,為全面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十三五”期間鋼鐵去產能任務做好準備。三是嚴格控制鋼鐵行業相關煉焦產能。深入推進“263”專項整治行動,強化煉焦行業整治,有效降低全省鋼鐵行業綜合能耗水平。2018年底前,沿江地區和環太湖地區獨立焦化企業全部關停,鋼焦聯合企業2020年底前實現全部外購焦(5000m3以上的特大型高爐煉鋼企業可保留與之配套的2臺7米以上焦爐)。推動徐州市整合本地區所有煉焦產能,實施關停、搬遷、改造、提升,保留2-3家綜合性焦化企業,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壓減50%的減焦產能;其他地區獨立煉焦企業2020年前全部退出。沿江地區和環太湖地區、徐州市壓減的焦化產能由省政府統籌調配,堅持煤炭減量要求,用于沿海精品鋼基地建設。
(五)煤電方面。統籌兼顧用電負荷、環境容量“兩個因素”,加快推進燃煤清潔發電規劃布局結構調整。禁止新建燃煤自備電廠,從嚴從緊新規劃布局建設大型燃煤發電機組,支持通過容量和煤量等(減)量替代。同時,加快淘汰煤電行業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關停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機組。到2020年,全省燃煤發電項目裝機規模控制在8000萬千瓦以內,燃煤發電裝機占比由2017年的67.6%下降至58.5%,區外來電最大電力占全省全社會最大負荷的比重由2017年的23%提高至28.5%左右。
(六)環保、安全和產業提檔升級方面。主要是《實施意見》第五、六、七三個部分,圍繞更高標準強化環保措施,更嚴要求加強安全管理,更高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從這三個方面全面推動化工鋼鐵煤電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意見》附件3、4、5,就是對三大行業調整轉型的具體措施。其中,更高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要特別重視發揮新一輪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大力推進化工、鋼鐵等行業“兩化”深度融合,在產業布局由沿江向沿海科學有序轉移過程中,同步實施生產模式由制造向智造的大改造,協同推進先進制造業體系的大升級。
(七)機制創新及政策保障。主要是《實施意見》第七、八兩個部分,旨在推動加強領導、科學決策,完善工作體制機制。一是強化省級統籌,對化工鋼鐵煤電三大行業搭建省級產能指標交易平臺,強化省級層面產業規劃約束和產能管理。二是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加強產業對接與引導,建立“縣與縣”對口合作機制。三是全面落實市縣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完善市場監管機制,激發企業微觀主體發展活力。同時,加強社會穩定、財政支持、金融支持,做好監督實施等工作。
五、《實施意見》下一步實施舉措
8月7日,吳政隆省長主持召開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專題會,再次強調要以新思想新理念為指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明確目標、聚焦重點、狠抓落實,不斷優化布局,加快提檔升級,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集群和高水平高質量發展,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把《實施意見》落地落細落實。8月30日,省政府再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落實吳政隆省長講話要求,聽取省發改委、經信委、環保廳、交通運輸廳、安監局等部門落實《實施意見》的具體方案。下一步,省各相關部門將根據自身職責,以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印發《貫徹落實<實施意見>的通知》,對文件各項任務排出方案、列出清單、明確時間,逐項抓好落實。我主要通報這些。謝謝大家!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聯絡處處長):謝謝王秘書長。下面,各位記者朋友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說明所供職的媒體,也請說明要提問哪位負責人。
新華日報記者:我想請問陳廳長,在全省化工鋼鐵煤電三大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們在環境準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陳志鵬(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稟賦和比較優勢,調綠調輕調優調高沿江地區產業結構,高標準、高起點發展沿海臨港產業,嚴守生態紅線,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
第一,化工行業。一是沿江地區總體要求“退”。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化工園區和危化品碼頭、化工企業。鼓勵距離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具備條件的化工企業搬離。二是沿海地區總體要求“高”,沿海地區重點實施先進、高效、綠色化工項目,高標準引進“市場前景好、工藝技術水平高、安全環保先進”的產業項目;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優勢,建設連云港國家級現代化石化基地。三是化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要求“升”。對已有化工園區,開展“141”環境治本工程,即構建一套更加嚴格的建設項目準入和污染物處置標準;提升污染物收集能力、污染物處置能力、能源清潔化利用以及環境監測監控四個能力;完善園區環境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如果考核不合格,實行區域限批,不上項目,直至取消化工定位。
第二,鋼鐵行業。總體來說,要求按照“去產能、優布局、提質量”的原則實施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在“去產能”方面。“十三五”期間全省要壓減粗鋼產能1750萬噸。在“優布局”方面。我省現有粗鋼產能70%以上分布在沿江和環太湖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壓力過大。沿海地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具備建設鋼鐵基地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環境容量相對較大,可以適度承接部分鋼鐵產能。同時,沿海地區鋼鐵產業基地選址應合理避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沿海生態環境質量。在“提質量”方面。在沿海地區實施最嚴格的鋼鐵行業環境準入和排放標準,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關停淘汰低端落后產能,提升產品檔次,帶動形成若干個精品型特鋼企業。絕不讓沿海成為新的落后產能集聚區。
第三,煤電行業。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要比2016年減少3200萬噸。今后禁止新建燃煤自備電廠。從嚴從緊新規劃布局建設大型燃煤發電機組,支持通過容量和煤量等(減)量替代,建設大型清潔高效煤電機組。全省禁燃區不再新建、擴建燃煤熱電聯產機組,重點對現有熱電企業密集地區開展整合替代,逐步減少熱電企業和熱源數量。
經濟日報記者:我想請問一下省經信委,在推進化工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具體安排和考慮?
高清(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全省經信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32號文件,著力從六個方面推動全省化工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沿江化工行業戰略性轉型。在沿江重點實施壓減、轉移、改造、提升計劃,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向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和功能性化學品、新型化工節能環保等化工新興產業轉型,加快邁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和特色品牌優勢。
二是推進沿海化工行業戰略性提升。重點建設先進、高效、綠色化工產業,建設一批市場前景好、工藝技術水平高、安全環保先進的重大化工產業項目,加快建設連云港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開展沿海化工園區(集中區)專項整治,利用1年時間,強力推動沿海化工園區(集中區)的安全、環保、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對園區內低端、低效企業進行關停整合,騰退空間,切實提升沿海化工園區規范發展水平。
三是全面實施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對全省化工園區逐個進行規范發展綜合評價,評價良好的給予重點政策支持,引領產業集聚發展;評價合格的進一步優化提升;評價不合格且限期整改仍不達標的,取消化工園區定位。
四是持續深化“263”減化和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綜合運用能耗、環保、質量、安全、技術等標準要求,推動落實低端產能有序退出,切實做到應關盡關。今年確保全省再關停750家以上化工企業,1—7月已完成568家。
五是嚴格行業準入。貫徹落實《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錄(第一批)》,嚴把準入和淘汰兩端,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六是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著力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推動化工行業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
新華網記者:32號文件明確,科學調整優化煤電產業布局,加快淘汰煤電行業落后產能,持續推動煤電行業綠色發展。請問,將如何統籌做好保障電力供應和優化煤電發展這項工作?
杭海(省能源局局長):首先,電力保供是首要任務。總體考慮是總量與結構、省內與區外、電源與電網、集中與分布、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協調發展。電力建設堅持省內自建和區外引入并舉原則,在積極擴大區外來電規模、提高區外來電比例的同時,嚴格控制煤電新增規模,新增用電量主要依靠省內天然氣發電和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滿足。
其次,區域布局實現有增有減。沿江地區,通過清潔能源替代,努力做“減法”。蘇南地區原則上不再布局燃煤背壓機組,確需布局的,實施容量減量替代和煤炭等量替代。沿海和蘇北地區,適度做“加法”。全省因電力平衡確需布局大型燃煤發電項目的,原則上僅布局在沿海地區。環境容量相對較大、煤炭運輸較為便利的地區,在符合熱電聯產規劃和落實煤炭等量替代的前提下,可適當規劃布局燃煤背壓熱電項目。
第三,構建堅強智能電網保障電力供應。適應特高壓來電和大容量電源輸送要求,加強500千伏橫向通道,形成覆蓋全省的網格型“電力高速公路”。蘇北地區著重增加500千伏變電站布點,增強網絡結構,滿足沿東隴海、沿海產業聚集區用電增長需求。蘇中地區著重加強與特高壓交直流站的電網聯絡。蘇南地區著重優化500千伏電網結構,全面提升蘇南電網負荷中心受電能力和供電安全水平。加快輸電過江通道建設,2020年,過江通道輸電能力達到1600萬千瓦。
中國工業報記者:根據32號文件部署和要求,我省在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方面,將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王漢春(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作為推動全省鋼鐵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工作的主要牽頭部門,我委將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有關戰略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實施意見》中明確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采取切實措施,著力推動全省鋼鐵行業布局優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江蘇鋼鐵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根據32號文件中明確的目標任務及要求,下一步,我委將全力推進“六個一”重點工作。
一是9月中旬前,編制印發一個可操作、能落地的《江蘇省鋼鐵行業優化布局工作實施方案》,從執行層面進一步明確全省鋼鐵行業布局優化階段性工作目標和進度節點安排,細化相關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這場聯合國會議,首次在蘇州舉辦!
日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FI)可持續金融亞太區域圓桌會議在蘇州工業園區隆重開幕。負責任銀行原則(PRB)的簽署銀行、可持續保險原則(PSI)的簽署保險公司等UNEPFI亞太地區會員機構...
2025-07-17
江蘇綠色低碳發展創新實踐——園區篇
今年6月25日是全國低碳日,主題是“碳路先鋒、綠動未來”。近年來,江蘇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有效發揮城市、園區、企業等不同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形成了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發...
2025-07-29
荷蘭-江蘇廢棄物處置利用技術交流與產業對接會在寧舉辦
4月24日,荷蘭-江蘇廢棄物處置利用技術交流與產業對接會在南京舉行。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王燕楓、荷蘭駐滬總領事郭媚媱MarjoCrompveots出席活動并致辭,廳相關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交流對...
2025-05-28